鄭喆坤:做心靈單純的研究者和有耐心的教師
做心靈單純的研究者和有耐心的教師
——訪國家首批“*”入選者鄭喆坤教授
本報記者 張瑩瑩
“科學研究者的路是一條狹窄的路。現實中,寬敞平坦的道路很多,華麗虛榮的道路也有,急功近利的誘惑也很多,要堅持科研這條路并不容易。真正的研究者要目標明確,心靈單純,生活儉樸。”
記者:首先祝賀您入選“*”。回顧您的個人成長歷程,哪些經歷對您影響最大,讓您最為難忘?
鄭喆坤:我想借此機會表達我的謝意,國家和學校給予了我這樣高的榮譽,使我能夠帶著一種責任在全新的平臺上開拓全新的工作。我很珍惜這種機會,也深表感謝。
回憶起來,有兩段經歷對我影響很大。第一個是在韓國成均館大學讀博階段,我用了長達五年半的時間拿到博士學位。我原本的研究方向是醫學影像,在博士第三年,由于實驗裝備方面的客觀原因,我被迫中斷了原來的課題。當時心理上很難承受,有很強烈的挫敗感。這也促使我徹底的反思,對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向,乃至自己的人生都有了新的思考。一次失敗是另一個新的開端,使我重新考慮為什么堅持走研究者的路。這是我學術道路上的一次考驗,走過來對我意義很大。
第二個階段是博士畢業后在三星電子工作的四年半時間。這是一段難忘的“Hardworking”經歷。四年半時間里面,幾乎每天都是從早上6點工作到晚上10點半。家里人抱怨說我不像家人,倒像客人,還抱在懷里的女兒甚至不認識爸爸。
正是這一時期,經過艱苦工作,個人也收獲、成長了很多。一是整個團隊為了一個研究目標共同努力,培養了團隊協同合作的能力和團隊精神。二是學會了面對困難和挑戰,適應了高強度投入和高度集中的“Hardworking”,并從中鍛煉提升了自己。同時,也學到了耐心指導學生的經驗。沒有那段經歷,我不會成為一名擁有耐心的教師。現在我懂得,人生的路很漫長,面對年輕學生的時候應該以長期的、發展的眼光去耐心地對待,不能操之過急。總的來說,這是一段非常艱苦的記憶,現在看來這些磨練都是財富,都是很有意義的。
記者:您這么年輕就取得了這樣突出的成績,在治學方面有哪些可以與青年教師分享的經驗和心得?對西電青年教師有什么建議?
鄭喆坤:首先,我自己也是西電青年教師的一員。我認為,科學研究者的路其實是一條很狹窄的道路。現實中,寬敞平坦的道路很多,華麗虛榮的道路也有,急功近利的誘惑也很多,要堅持科研這條路并不容易。我想真正的研究者一要“目標明確”,不輕易動搖;二要“心靈單純”,沒有太多雜念;三要“生活儉樸”。此外,我認為教學一定要和科研結合起來,只有與科研相結合,教學才會是活生生的,教師自己也有充分的營養,還會有成長的喜悅。
西電有很多優秀的有潛力的青年教師,我很尊敬他們。要說建議,我認為要保持對新知識的敏感度,不要滿足于小小的成功。促進個人的發展需要無限的動力,只要保持在不斷的積累和準備中,就能夠取得很好的成績。我作為西電青年教師的一員,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大家一起創造西電新的偉大的歷史。
記者:西電在哪些方面吸引了您?您認為西電的成長環境如何,與您所了解的國際知名大學差距在哪里?
鄭喆坤:2009年下半年,我有幸作為 “青年科學者中韓交流項目”的訪問學者來到西電,在焦李成教授主持的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學習交流。這對我來說是很大的榮幸,是很難得的機會。讓我驚訝的是,這里的研究環境很完善,可以說在世界上也是很先進的;研究人員很出色也很努力;正在進行的科研項目非常前沿,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本科生和研究生也顯示出很好的潛力。我認為,在這里,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工作。
我感覺到,中國,包括西電有很好的重視科學家的氛圍。在制度上有很多支持青年人成才的項目,包括破格等等。我們需要更多地去了解這些制度,依托這種制度體系,積極進取,而不是停步不前;不斷開發自己的潛力,而不是滿足現狀。我們有很多機會,通過努力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績。
最頂尖的國際知名大學大都有幾百年的歷史,他們在幾百年當中不斷發展、完善,不斷培育人才,并革新求變,一直演化到今天。比較而言,西電有80年的歷史,80年來有很大的變化,可以說是質的飛躍,特別是近二十年,不斷努力、改革、開放、反饋,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為中國名校。這樣持續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名列國際知名大學。
記者:對于西電的人才隊伍建設工作,您有什么建議?
鄭喆坤:8月份,我在北京參加中央組織部組織的 “*”答辯,因為是國家支持的項目,吸引了很多世界知名大學博士畢業、有多年工作經驗的杰出青年人才,也有很多高校參與。我想我們學校可以更好地利用這些項目,利用這些信息和資源,推進學校的人才儲備等相關計劃和制度,并從平時不間斷的科研人才交流開始,逐漸打造起西電國際化、彼此信賴的科研人才網絡。
受訪人小傳:
鄭喆坤,1973年 2月生于韓國慶州,于2002年獲得韓國成均館大學博士學位;曾任韓國三星電子公司高級工程師,韓國成均館大學研究教授。2011年由我校作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并入選國家首批“*”,現為我校電子工程學院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教授。
來源:西電科大報 2012年1月14日 第四版